雷竹笋
雷竹笋简介
雷竹笋介绍
雷竹笋
形态特征
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杆高6-10米。胸径4-8厘米节间长15-20厘米。杆锋光滑,有较密的褐斑,无撑耳及遂毛,锋舌中度发达,两侧下延叶反转皱折。雷竹新杆节下有一圈白粉环,近节下缩小变细,中部肿胀变粗,这咱现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较明显。雷竹每小枝多数5-6叶,多达9-10叶。竹叶狭小且瓦状卷曲。
分布范围
雷竹笋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江西的丘陵平原地带。
栽培技术
1、林地选择雷竹笋用林丰产栽培关键问题是土壤、气温和降水量是否适宜土壤肥力则直接关系到笋竹产量的高低。雷竹适生区年均气温应在15~18度,全年无霜期240-260d,年降雨量1200-1600mm,年日照1800~20OOh。 干旱、洪涝是制约雷竹生长的重要因子,从生长发育规律看,7-10月是竹鞭生长的种笋芽分化期,此时正值高温干旱季节,如果土壤水分不能满足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所需,将影响年出笋量,且笋竹品质变差,个体变小,鲜嫩度下降;在生产过程中又忌水分过多,长时间的淹浸积水也会导致整株死亡。雷竹笋用林宜选择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低山丘陵地、旱田地和河滩地。河滩地也应注意选择地势较高,不易遭洪涝危害的地段。 2、林地准备在9、10月对造林地全面清杂炼山,深翻20-25cm或带状深翻,挖尽树头、草头、石块,挖穴密度80个/667m2,穴规格60cmX60cmX40cm。栽植前,在穴中应施大一些有机肥,如火烧土、人粪尿、饼肥等,回表土至半穴,拌匀。 3、栽植 11月份,选择雨后阴天。随起随运随栽,成活率较高。栽植深度以超过母竹原入土深度3~5cm为宜,做到深挖浅栽,种植密度800株/667m2。来鞭向靠穴壁,鞭根自然伸展,避免竹鞭与肥料直接接触,竹蔸下部写垫土紧贴,四周与填土密接,细致培土,分层踩实,穴面覆土高出地面10-15cm成馒头形。再培上一层松土,必要时浇定根水,钉桩固定。栽檀过程中,不宜用山锄打实,以兔伤根伤芽。
主要价值
雷笋味甘、微寒、无毒,有消渴、利尿、清肺、化痰的功效,且脂肪、糖类含量低,常吃能增进食欲,有助减肥,所含纤维素能促进肠壁蠕动,增进消化腺分泌,利于消化排泄,减少有害物质滞留肠道。
生长习性
雷竹质脆弱、喜肥沃,适宜在年均气温15.3℃、年降雨1000毫米左右、土壤微酸性至中性的地区生长。雷竹3—5月出春笋,10—11月出秋笋。吃笋最好吃的时节也就清明前半月,等春雷、侯春雨就是为了这一口鲜。雷竹出笋早、产笋期长、产量高,是优良的笋用竹种。
功效作用
雷竹笋具有增强抵抗力、润肠通便等功效。雷竹笋中含有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成分,能够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保证蛋白酶活性,增强机体抵抗力。另外,雷竹笋中富含膳食纤维,是低热量食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机体对脂肪的吸收和积蓄,增加饱腹感,患者食用后,能够起到润肠通便、减肥等功效。
营养成分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雷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下素、维生素B1、B2、C,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雷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 雷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雷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雷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
病虫防治
雷竹的主要病害是煤污病、竹秆锈病。煤污病常由蚜虫和介壳虫诱发,防治此病的关键是要及时尽早灭杀蚜虫和介壳虫。如果发现煤污病竹枝,应及时将患病竹枝截下,放在竹林外集中烧毁。防治竹秆锈病要用刀刮掉雷竹上的锈病冬孢子堆及其周围竹青,并集中烧毁;在5-6月选用粉锈宁等农药配制成的药液喷雾防治。 雷竹虫害主要有竹蝗蚜虫、介壳虫。可用溴氰菊酯喷雾防治竹蝗。可用毒死蜱酯等喷雾防治蚜虫。可用氟虫腈等农药配制成的药液交替喷雪防治介壳虫。